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

心得【設計的心理學】













過去快一年的時間,都在嘗試探索自我心中所嚮往的方向。在不同社團及活動中找尋,卻一直重複聽到Donald A. Norman的名子被提起。直到看了設計的心理學這本書,終於了解唐納‧諾曼為甚麼可以在大家心中豎立這麼難以磨滅的地位,也才發現這也許就是我真正尋求研究方式。

體驗,是使用者和產品互動的過程,包含認知和情感。
好的體驗,讓使用者感到愉悅,流暢的過程,不會令人有困擾、焦慮甚至憤怒及恐懼的感覺。


讓每個活動都能夠讓人簡單預測
這本書的中心立意,即是讓人能夠簡單清楚的預測,每個和產品互動的動作後,將導致發生的結果。例如,按這個開關,廁所的燈就會打開或熄滅。但若是有一排三個按鈕,令人搞不清楚哪個才是廁所的開關,無法簡單明白的預測,這就不是一個好的設計。

讓使用者在任何時間點,都可以知道目前所處的狀態和狀況。使用者在使用時可能受到影響而分心,為了避免錯誤,應該在產品上給予適當的提示,讓他能夠立即進入狀況。


活動為中心設計
專注於人的活動,而不是個人的特質,即『以活動為中心』的設計概念。讓人的活動來界定產品及結構,而產品的概念模型,應該建立在活動的概念模型的基礎上。


針對優勢著手
找出自己的優勢,進一步加強這個領域,然後及中所有的行銷和廣告的資源宣傳自己的優勢。如果產品有真正優勢,其他領域只要『夠好』就夠了。

想做好設計,必須跳開競爭壓力。不能光考慮競爭者使用的方式,而必須要了解並思考使用者的真正需求。否則,只會陷入規格一直加強的無線迴圈裏頭。


世界在變化,甚麼能保持不變?
科技的變化迅速,人和文化的變化緩慢。或者就像法國人所說的:
『事物的變化越多,就越保持不變。』
雖然科技不斷快速變換,但是人們多不願意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。社會互動、溝通、食衣住行育樂等等,都是我們每天最基本的生活,最不可或缺,也是無法忍受失去或改變的。


六章 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
這個章節,是整本書中讀起來最有感覺的部分,一邊閱讀,一邊彷彿是在回憶過去自己做設計案的過程。

找出真正的問題 雙菱型的設計模型



設計師不會在一開始就鎖定問題,而是試圖用各種不同的方法,找到最多的可能性的徵節點,經過分析和拆解後,進而釐清並且收斂成確定的問題。

然後再利用相同的方式,再次發散式的思考,找出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各種方向,最後再次收斂,找到最佳的解決方式。

這個過程中,往往會造成設計師和專案管理者的衝突,因為管理者想要立即得到結果,但是設計師卻一直花時間,跳到外人感覺像黑洞般,找到一個深不可測(也可能找不到)的答案,而且常常反覆這樣的流程,直到得到一個滿意的結果。

雖然這個過程漫長,但卻是非常重要又必須的。要如何避免專案管理者時間上的壓力,又讓設計師有充分的時間可以完成流程,Norman對於這個問題有建議的解決方式

將研究和探索(發散)的過程,獨立於產品設計的過程之外。也就是若有可能,讓研究者持續地處於目標族群的使用環境中,讓他們一直觀察目標族群,研究相關產品和客戶。因為平常即可將每個問題和可能性都先研究完成,所以需要的時候,研究者即可將結論得出。

而透過跨領域整合的團隊,才能解決不同專業間的衝突和磨擦。讓每個參與者都充分了解不同專業的人的觀點和要求,常常才能夠找出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向和方式。跨專業領域的團隊,能夠增進不同專業間的溝通和合作方式,往往能幫助縮短開發的時間和成本。


圖片來源
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img/001/064/37/0010643797.jpg
http://static4.ithome.com.tw/sites/default/files/images/%E6%9B%B8%E6%91%98-%E8%A8%AD%E8%A8%88%E7%9A%84%E5%BF%83%E7%90%86%E5%AD%B8-400-2.png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